繼往開來,剛剛接任改革中的《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總主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科學期刊展示著一個國家科學的總體發展水平,是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改革中的《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願與中國科學一起成長。
早在今年6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岡倉鯰,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鼎盛就曾經以物理期刊和物理論文為例凱發K8國際,探討了影響因子帶來的“誤區”。他在報告中指出,2006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國產物理論文中具有國際交流價值的每年達2萬篇,但是5個主要國內物理學刊物僅刊登了其中的3400餘篇,約佔18%。更多的論文流向了國外期刊。
優秀科學論文的“外流”,使國產科技期刊的發展舉步維艱,甚至影響到了曾在中國科學界享有盛譽的《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以下簡稱兩刊)的發展。
《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創刊于1950年,是中國科學院主管岡倉鯰、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載自然科學各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
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竺可楨、貝時璋、劉東生、盧嘉錫、童第週等都曾在兩刊上發表過重要論文。朱作言說:“50多年來,兩刊記錄了中國科學發展的裡程碑式的成就。”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吳文俊的“數學定理機器證明方法(吳方法)”、中國科學家關于“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等研究成果,都曾在兩刊上發表。“兩刊見證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岡倉鯰,推進了國內外學術交流凱發K8國際,並對我國年輕科學家起著鼓舞和激勵作用。”
最近10年,受科技評價體系特別是片面追求影響因子的導向作用,和我國大多數科學期刊一樣凱發K8國際,兩刊的發展陷入了低谷。
2005年5月,由兩刊主編週光召院士牽頭岡倉鯰,10位正副主編聯合致信中國科學院,對兩刊近10年來的發展表示了相當的憂慮,信中寫道:“近年來,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產生了偏頗,片面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對在國外發表的論文給予較高的認可度及高額獎勵,導致國內許多高水平論文外流。”
週光召等人的倡議得到了中科院領導的重視,信中提出的建議“中國科學院將兩刊放到中科院學部平台上辦刊,這樣做有利于作為主辦單位的中科院更有責任和義務直接關注和具體指導兩刊的工作岡倉鯰,並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也得到了採納。
此後不久,中國科學院學部專門成立了科普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兩刊的改革由此拉開了帷幕。2007年5月,學部主席團五屆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改革建議方案》;2007年10月,中科院出版委通過了《關于推進兩刊改革的實施方案》。按照這兩個文件的精神,兩刊改革工作全面展開岡倉鯰。
2008年3月21日,兩刊的最高學術領導機構兩刊理事會正式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議,通過理事會章程和聘任兩刊總主編,並相繼任命各輯主編。
“這樣做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充分動員學部及廣大院士的學術資源和影響力,團結廣大科學家特別是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爭取優秀學術論文。”朱作言說。
自從兩刊放在學部平台上以來凱發K8國際,中科院學部為兩刊的“突圍”提供了政策與學術上的支持。在政策上,學部下發正式文件,要求每一位新當選的院士,有義務為兩刊撰寫至少一篇優秀學術論文凱發K8娛樂官網版。在學術上岡倉鯰,週光召出任兩刊榮譽總主編,剛剛出任科普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的朱作言,親自擔任兩刊的總主編,一批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的院士楊樂、黎樂民凱發K8國際,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王大成凱發、孫樞、嚴陸光、李未、王鼎盛、夏建白分別出任了各輯主編。兩刊各輯實行主編負責制和自主辦刊,嚴格把握學術方向和學術水平,並適應不同學科的發展需求。
“做科技期刊在國內目前是一件艱難卻又意義深遠的事業。”朱作言說:“正因為它艱難,所以我對這些加盟的同道科學家心懷感激;也因為它意義深遠,我們期望更多的,特別是那些一線科學家們能為它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艱難卻又意義深遠”幾個字簡單概括了“為什麼要辦兩刊、要盡怎樣大的努力來辦好兩刊”的核心思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朱作言通過對這兩個設問的解答,重新審視了科學期刊的意義與價值,這種意義與價值甚至是國家層面的。
朱作言說,一個國家有沒有好的科學體系、這種科學體系是否健全,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有沒有高水平的科學期刊。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國,會有世界級的科學期刊。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科技期刊的“低谷”成為我國目前科學體系中越來越明顯的一根“軟肋”,需要科技界相關領導高度重視。
為走出“低谷”,國內辦刊人絞盡腦汁、苦苦追求,無所不用其極。不久前,記者在一個科技期刊的論壇上了解到,新近創辦的一個學術期刊出現了這樣一種局面:在近期發表的數十篇論文中,只有不到6%的論文是國內作者撰寫,而其餘的論文均來自海外。業內人士在理解這一舉措背後的“苦衷”之餘,也不禁自問:“我們為什麼要辦刊?”
“全面展示中國科技發展的總體水平,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是改革後的兩刊所瞄準的發展方向。朱作言說:“我國的優秀論文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盡管也能展示我國科技的發展水平,然而,畢竟是一個相對分散、不成規模的狀態。”再加上,國外期刊特別是頂級期刊,對待來自中國的論文是特別“謹慎”的,不少國內優秀科學家都有體會。隨著我國科學的發展,優秀科技成果和優秀論文將不斷增加,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頂級科學期刊,對我國的科學發展、科學整體形象,甚至對科學家個人,都將是一個重大的欠缺。
因此,未雨綢繆、全力打造我國的頂級科學期刊,是兩刊改革的根本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兩刊的出版管理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現了3條主線的管理體制:由中國科學院出版委(規劃戰略局)代表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對兩刊的出版單位(中國科學雜志社)進行出版行業管理;由院士工作局作為學部和兩刊理事會的辦事機構凱發K8國際,,對中國科學雜志社進行學術管理;由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中國科學雜志社的出資人,對中國科學雜志社進行資產和行政管理。
自今年3月份以來,兩刊已經召開了18次各級編委會會議。目前,新一屆編委會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編委會各項工作正在全面推進。
目前,從人員組成上看,兩刊的新一屆編委會組成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編委人數普遍比上一屆有所增加,《中國科學》編委總人數由上屆的280人左右增至本屆的430人左右,《科學通報》編委人數由上屆的250人左右增至300人左右。二是編委會吸收了相當比例的中青年科學家,其中有一大批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長江學者教授,其中《中國科學C:生命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會的平均年齡小于50歲。三是編委會增加了相當比例的海外科學家,在《中國科學A:數學》、《中國科學B:化學》和《中國科學C:生命科學》中的海外編委比例達到20%~40%。
在兩刊主編聯席會議上岡倉鯰,朱作言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把目光放長遠些,而不要僅局限在目前的影響因子上。要樹立信心凱發K8國際凱發K8國際,我們是為中國科學家辦刊,為中國科學的交流與發展辦刊,有中國科學的發展就會有兩刊的發展,要不斷努力把兩刊辦好。”
我國的科學發展已經走過了從向國外學習到與國際同行分享我們的資源兩個階段,目前已逐步進入參與國際競爭的新階段。朱作言說:“我對兩刊的信心,來自對中國科學家的信心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來自對中國科學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的信心,來自對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信心。相信通過我們不斷努力,通過更多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中國的科學期刊將和中國科學一起成長、一起走向世界。”